Search

熟識的朋友都知道,我常常說幹這一行,「生活跟工作」很難有一個清楚的界線,結束一天工作回到家時,孩子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熟識的朋友都知道,我常常說幹這一行,「生活跟工作」很難有一個清楚的界線,結束一天工作回到家時,孩子還醒著的機率是微乎極微。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很少,無論身為人子、人夫、人父,家庭責任承擔比例、參與度都極低。

從市府到議會,這個狀況沒有改變過,感謝家人的支持,我一直可以在「工作」的部分,全力衝刺。

直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,開始避免群聚,開始鼓勵不外出,上班分流、活動取消,忽然間多了很多時間待在家裡。

一開始還是整天想工作的事情:怎麼讓團隊工作配置最有效率,每個人可以得到最大發揮?每一個服務案件的進度、每一件市民關心的市政、我關心的市政進度為何?怎麼樣讓更多人第一時間掌握來自中央及地方的防疫工作、紓困措施資訊?在防疫工作關頭,該怎麼轉達民眾建議,才能讓整體狀況改善?每天都在想,大家需要什麼?

然後竹南科技廠爆發群聚感染,孩子不回香山內湖了,有幾天我必須跟他們一起待在家裡。我開始洗衣服、整理房間,開始煮一點東西給孩子跟自己吃,也多了很多時間跟他們聊天。

我才發現,他們真的開始懂事了!哥哥開始懂得表達自己心裡的感受,弟弟開始懂得看臉色還有不聽哥哥的話,所以我也開始提醒自己要花更多時間跟他們溝通,講道理、講感受,而不是一昧地說「你該怎麼做」、「你不該怎麼做」。

身為父親,我相信這對我們父子的關係造成了「結構性的改變」。這些相處的時光不只是帳面上的天數,而是將源遠流長地影響我們的相處方式,我相信這是老天爺送給我的禮物,在我後悔沒當好一個父親以前的一個好禮物。

就像我剛剛發現,儘管一整天疫苗站志工讓人腳酸腰痠喉嚨啞,儘管心裡掛念著那些沒處理好的事、沒接到的電話,我還是會逼自己離開電腦跟手機,也暫且把那些繁雜的 to do list跟人際網絡先拋到腦外,在兒子回家企圖炫耀他畫的彌豆子時,拿起畫筆告訴他那個是抽象派,這個才叫彌豆子(不屑)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新竹市議員 熱血 向前▷ 陳建名
View all posts